臺灣原住民族是指在台灣原居的南島民族族人,也是南島民族的分支之一,17世紀漢人移入前即已定居於台灣。西方早期以葡萄牙文詞源「Formosa(福爾摩沙)」一詞稱呼臺灣,故稱呼其族人為福爾摩沙人[3][4][5],意即福爾摩沙島上的居民。中華民國政府官方以原住民族稱之。
臺灣原住民族並非單一的民族,而是由分布在臺灣各地之數個語言及生活方式不同的部族構成,目前有16個部族獲官方認定其地位[6]。在漢人移民入臺灣前,族人廣泛居住於整個臺灣,現在則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山區、東部地區以及蘭嶼,現在的中華民國地方制度法上稱之為原住民族地區,簡稱原鄉。截至2015年4月,臺灣原住民族總人口數為54萬1,987人,佔臺灣人口總數的2.31%。[7]
台灣是一個位於亞洲太平洋的美麗島嶼,居住著各種族群,其中原住民族約有53萬人,佔總人口數的2﹪,目前,經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等16族,各族群擁有自己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對台灣而言,原住民族是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根源,也是獨一無二的美麗瑰寶。
阿美族:阿美族分佈在中央山脈東側,立霧溪以南,太平洋沿岸的東台縱谷及東海岸平原,大部份居住於平地,只有極少數居於山谷中。
泰雅族:泰雅族分布在台灣中北部山區,包括埔里至花蓮連線以北地區。
排灣族:排灣族以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
布農族:布農族分布於中央山脈海拔一千至二千公尺的山區,廣及於高雄縣那瑪夏鄉、台東縣海端鄉,而以南投縣境為主。
卑南族:卑南族分布於台東縱谷南部。
魯凱族:魯凱族分布於高雄縣茂林鄉、屏東縣霧台鄉及台東縣東興村等地。
鄒族:鄒族主要居住於嘉義縣阿里山鄉,亦分布於南投縣信義鄉。
賽夏族:賽夏族居住於新竹縣與苗栗縣交界的山區,又分為南、北兩大族群。北賽夏居住於新竹縣五峰鄉,南賽夏居住於苗栗縣南庄鄉與獅潭鄉。雅美族:雅美族分布於台東的蘭嶼島上的六個村落,為台灣唯一的一支海洋民族。
邵族:邵族分布於南投縣魚池鄉及水里鄉,大部份邵族人居住日月潭畔的日月村,少部分原來屬頭社系統的邵人,則住在水里鄉頂崁村的大平林。
噶瑪蘭族:噶瑪蘭族,過去居住於宜蘭,目前遷居到花蓮和台東。
太魯閣族:太魯閣族大致分佈北起於花蓮縣和平溪,南迄紅葉及太平溪這一廣大的山麓地帶,即現行行政體制下的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及少部份的卓溪鄉立山、崙山等地。
撒奇萊雅族:撒奇萊雅族的聚落主要分佈於台灣東部,大致在今日的花蓮縣境內
賽德克族:賽德克族的發源地為德鹿灣(Truwan),為現今仁愛鄉春陽溫泉一帶,主要以台灣中部及東部地域為其活動範圍,約介於北方的泰雅族及南方的布農族之間。
拉阿魯哇族:高雄市桃源區高中里、桃源里以及那瑪夏區瑪雅里。
卡那卡那富族:高雄市那瑪夏區楠梓仙溪流域兩側,現大部分居住於達卡努瓦里及瑪雅里。
原住民族重視祖靈信仰,相信祖靈居住在山上,並且會保護族人收穫豐盛。各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祭典,例如:布農族的「射耳祭」(以箭射獸耳禱求獵穫豐收)與小米祭;賽夏族每二年舉辦一次「矮靈祭」;達悟族的「飛魚祭」;排灣族人的「五年祭」;阿美族的「豐年祭」與「海祭」;。此外,卑南族重要的祭儀有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鋤草祭」等。拉阿魯哇族相信祖靈依附在收藏的貝珠中,因而有「貝神祭」;鄒族則有「戰祭」、「收穫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