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謊一詞,是由測謊機一詞而來,是美國人 Keeler 首先提出,原文應是Polygraph,直譯為多項記錄器,是一種記錄多項生理反應的儀器。所以測謊真正的依據是受測者對於某項事物(如犯罪過程)的關心程度而表現於生理上的反應。以早期的測謊機為例,那是以三線為主,包括呼吸、心跳血壓,和皮膚電阻。那時已相當完善,對於三線簡述如下:
1、 呼吸運動記錄器:人的呼吸狀況會因生理,心理的不同而變化,尤其內心有所抑制(如說謊)時,其變化特別顯著。
2、 血壓脈搏記錄器:心臟跳動變化,往往受神經與內分泌的調控,所以可監視此時受試者內心的狀態。
3、 皮膚電阻記錄器:當人的腦神經活動時,由於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會使得皮膚表面的導電度改變(其成因可能汗液分泌量,體表電解質,血液循環速度等)相激愈大,變化量愈大(導電度增加),且不能自主的控制此種變化產生。
當然隨著科學的進步,測器機越來越準,但原理都大同小異,只要受試者能誠心回答,沒有欺騙心,那生、心理上自然就不會有何變化。
測試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12]
相關-無關測試(relevant-irrelevant test)
比較受測者回答與案件有關的問題和無關的問題時的生理反應,前者可以是問受測者有否犯案,或是否知道犯人的身份,而無關的問題則不會引起情緒變化(如:「今天是星期五嗎?」)犯案者對與案件有關的問題產生的反應,應會比由無關問題引起的反應強烈,而非犯案者對兩類問題的反應應該差不多。有批評質疑此類測試的可信性,因為測試以質問的形式進行,可能使受測者緊張,其生理反應可能會與因撒謊而引起的反應相混淆。
對照問題測試(control question tests)
比較受測者對以下兩類問題的生理反應:一、與案件有關的問題;二、一些相信會引起非犯案者生理反應的問題(稱作對照問題)。對照問題會問及一些負面的行為,通常是與案件同類的行為,例如在偷竊案中,對照問題可能是「你曾否偷竊?」非犯案者應會對「對照問題」的反應較強烈,而犯案者則應對與案件有關的問題反應較強烈。
罪知感問題測試(concealed information tests(CIT)或guilty knowledge tests(GKT))
受測者會被問及一組相關的與案件細節有關的問題,而這些細節只有犯案者和探員才知道,例如「你從窗戶/大門/陽台進入案發現場」,犯案者應會對含真正答案的問題有較強烈的反應。此類測試只能應用於已發生的案件,難以應用於詳情未明的事件。
緊張高點法(peak-of-tension test)
與CIT類似,分別在於問題是順序發問(如:「被盜的金額是$1,000?$2,000?$3,000?」如此類推),犯案者的生理反應,應會隨著正確答案的逼近而漸強,同時隨著正確答案的遠離是逐漸平復,調查員試圖根據圖譜找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