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人,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階段:出社會不久的新鮮人、中堅幹部,與高層主管。
這三個階段的人,可以比擬為三種動物。
剛出社會不久的新鮮人,像是一隻鳥。剛剛孵化,開始要學習飛翔的
小鳥。
工作了一段時間,成為公司或組織裡的中堅幹部之後,成了一隻
駱駝。
有幸,或者有需要,從中堅幹部更上層樓,成為一個公司或組織的決策者,那就是成了一條
鯨魚。
三種動物,各有不同的環境,各有不同的生存條件,各有不同的發展機會與風險。
這篇文章講的是鳥的故事。剛出社會不久,或是在公司基層的人的故事。
鳥的工作基因,是熱情與勤快。
不發揮這兩點,即使你還在鳥的階段,卻已經早衰,暮氣沉沉。
你越能善加發揮這兩點,越能讓自己成為一隻充滿希望與力量的鳥。以及,進化為下一階段的駱駝。
但,並不是成為駱駝之後,你就不需要鳥的基因。
你會發現,不論是成了駱駝還是鯨魚,如果你都能不忘保有鳥的基因,你的工作會更有澎湃,人生會更廣濶。
怎麼善用公司這所學校
有人說:「社會是一所大學。」意思是:我們在社會上可以學習的事情很多,可以活到老,學到老。
我倒更想說:
「公司就是一所大學。」我們太多事情,都不是從學校或課本學來的。我們上班的公司或者單位,才是我們進入社會後,另一所大學。
如果說,
學校教我們的是一些理論的知識,那公司這所大學教我們的就是應用的知識。如果說,
課本上講的是一些經典的知識,那公司這所大學教我們的就是最尖端的知識。如果說,求學過程我們吸收的是基礎知識,那麼就職過程我們吸收的就是各行各業實戰的知識,以及經驗。
我們在學校裡所學的,本來就和就職時要運用的有一定的差距,等網路出現後,這種差距就更明顯了——因為網路世界帶動的知識的創造及應用的速度,又遠非學校教科書改編的速度所能相比。
這得有兩個認識。
第一個認識:離開校門後,是另一場學習的開始。
第二個認識:就職,不只是為了賺得一份薪水,也是為了進行另一場學習。所以,我們如何善加利用公司這所大學,也就成為很重要的課題。
一個公司的老闆,就像是一所大學的校長。各個部門,像是不同的系所。高階主管,像是系所的院長、主任,或名師。中階主管,像是講師或助教。所以,面試的時候,公司要對你的所長有所了解,你也要對公司這所大學的師資與資源有所了解。
進公司之前,你對公司這所大學的了解越多,越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進這所大學。你越清楚自己為什麼要進這所大學,其實,你可能被錄取的機率越大。
進了公司之後,你可以學習的就更多了。公司裡的企業文化與價值觀,是學校的校訓,你可以用來判斷這所學校重視哪些基本功,或是工作倫理。
你自己主要工作的部門,是你的主修科系。你工作上要經常接觸、協調的部門,是你應該旁聽或輔修的科系。你的頂頭上司,是你的指導教授。你頂頭上司評估成績的喜惡與標準,是你功課可能當掉或過關的指標。
任何學校裡,都有受歡迎的老師與不受歡迎的老師。有滿腹經綸但不善於講課的老師,有內容深刻又非常會教學生的老師,也有沒有什麼內容又喜歡修理學生的老師。公司裡的主管也是如此。所以,有時候,要懂得學會如何轉系。
公司裡的同事,就像同學。而任何學校裡,同學之間的互相激勵與競爭,是求學最強的動力。所以,看看周邊的同事如何,也有助於你了解自己能在這所學校裡學到些什麼。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為什麼有些事情在三十歲之前不要計較的理由,就更清楚了。
求職的時候,如果只注意薪資的高低(有時候還只是一些零頭的差別)來決定要選哪一家公司,你就知道有多麼荒謬了。你還在求學,何況這所學校又還不收你學費,更付你薪資呢。
三十歲以前不要計較的事情出了社會,進入工作生涯之後,我們每個人還會有段相當於學生階段的求學時期。這段可能是我們工作生涯中最幸福的時期,同樣也最容易遭到忽視。
我會說:這段時期就是從我們踏出社會,到三十歲之前的一段時期。這段時期,我們對自己的工作和行業幾乎還掌握不到重點,經驗談不上,專業談不上,薪水最微薄,待遇最低下,負重最重,受責也最重,何況還加上最容易受到愛情與婚姻的煎熬。不過,我們對自己行業與工作的認知,都是由這段時間而開始的。不論這段時間的經驗愉快與否,都將對我們接下來的發展產生延續與深遠的影響。我們唯一可以憑仗的,只有自己的努力與勞力,加上一點對未來的幻想與熱情。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善用這個階段呢?
我只能說,不要計較你的工作負重與待遇,盡量去接受折磨、訓練。不要忘了,在此之前,我們要學習任何東西,都要支付學費給學校,才可能受教。而現在開始,是有人在支付我們薪水而受教。所以,不要想太多。也許,我們應該盡量選一個自己喜歡的行業或工作,但即使不能如願,不論這個行業如何、公司如何、老闆如何,其實都不干我們的事。
要注意的只有一點,趁我們還可以從這個工作和公司裡學到東西的時候,盡量去學習。絕不要因為待遇太低而離開一個公司,只能為這個公司給你的負擔與學習的機會不夠,而離開這個公司。在這個階段,一個薪水豐厚又輕鬆的工作,一定是最隱形的毒藥。
我自己這段養成期大概有五年的時間。想起來,那段時間每天有人幫你改稿,每天督促你做各種最基本的訓練,真是幸福。尤其後來我們老闆要編一本雜誌,要我每個月都得閱讀五十多種國外期刊。最後雖然雜誌沒編得成,但是每個月要讀五十多種期刊的經驗,卻成為一直持續到今天的受益,以及懷念。我對雜誌與出版的多少概念,都可追溯到那段時間。
在以前的年代,在學徒制還盛行的年代,這段時間的持續往往在十年以上。今天,隨著各種社會條件的變遷,這段時間的持續已經大幅縮短。有時候,甚至縮為幾個月的時間。過去,一個大學剛畢業的學生,要幾年的時間才能熬得上一個小主管的工作,今天,很多行業往往只需要幾個月就可以了。
對很多初出社會的年輕人而言,可能覺得這是個十分令人雀躍的機會與時代。但我總覺得有些遺憾與可惜。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特質,要體會這種特質(還談不上掌握這種特質),沒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不足以奏功的。這種養成期越長,事實上對我們日後的持續成長越有助力。
三十歲之前,有很多事真的不應該計較得太細。一定升遷的祕訣
上班族不免有個好奇:到底什麼時候才能獲得提拔?怎樣才能得到升遷?
如果你已經是中堅幹部,想的是如何晉升到更高的決策層主管的位置,這個問題沒那麼好回答。因為牽涉到的真實因素,經常比我們表面上看到的多很多,很複雜也微妙。
但如果你還在基層,如果還是個社會新鮮人,那麼這個問題就真不難回答。因為牽涉到的真實因素,經常比你表面上看到的少很多,很直接也很單純。
如果你想升遷、調薪,只要做到兩件事情,就可以成真。
第一件事情,就是守信。你答應你上司什麼時候做完的工作,一定要在那個時間之內做到。
當然,交出去的工作的品質很重要,那是不在話下。但是要把一個工作的品質做到什麼程度才叫好,往往很主觀。更重要的,那涉及到你的知識、經驗、品味,以及對自己上司喜好的體會等等,不是你自己認為如何就可以的。往往你自己盡了最大的努力,自以為做出來的品質好得不得了,在別人眼裡卻不一定。
所以,對你的上司而言,他其實另有一個更客觀的標準來評估你的表現。那就是你的守信。對一個上班族而言,這守信就體現在你是否能在公司、上司要求你的時限之下,在你答應要做完那個工作的時間內,把工作完成。
很可能有人要問了:那如果在把工作做好才交出去,和準時把工作交出去但是做得卻不是很好之間要擇一的話呢?
其實這是一個假問題。
第一,因為準時把工作做好,本身就是「做好」的一部分。
第二,會把工作做好和準時交出去當成取捨選項來看的人,對怎麼把工作做好的認識一定還不夠。
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怎麼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但可以做到「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最好」。只要意識到自己是在全力衝刺,而且按照自己答應的時間去衝刺完成,這就已經是「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最好」。所以不存在「把工作做好」和「準時交出去」的取捨選項。
一個基層的新人,只要能時時做到這一點,就已經可以預期自己有很好的升遷可能了。
如果再能做到第二點,那就更加買了保險。
第二點就是:事先體會你上司的需求。在他說出希望你做到什麼之前,你已經先把他想要的事情做好了。 這絕對和逢迎,或是拍馬屁無關。這是設法對自己的工作多設定一個要求,或者說,
多設定一個從他人觀察的角度。因為你多設定了這個要求,因為你多設定了一個觀察的角度,所以你在工作的時候,會多做那麼一個動作,會先做那麼一個動作。因為你多做了,因為你先做了,所以當你的上司也想到他該對你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會發現你已經把他想要的事情做好了。舉祕書的例子吧。當祕書的人,為自己的上司安排司機接送,在前一天晚上把行程印出來交給司機是一種做法;第二天早上親自打電話再跟司機確認是另一種做法。但如果打電話的時候不只是和司機確認,還回想一下自己老闆今天去開那個會有沒有漏帶什麼東西呢?如果真是想到了忘了什麼樣的文件,馬上趕去公司拿了再送去會場呢?這樣當你的老闆在路上自己也想到這件事情,剛要吩咐你處理,下車就發現你已經等在那裡拿給他呢?
你可以想想看,如果你是老闆,你會怎麼看待這樣的祕書?
這就是事先體會你上司的需求。
這件事情當然絕不是只有祕書需要注意的事情。
相信我,只要能做到這兩件事情,你的升遷和加薪,都是唾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