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4 07:50:00 發表於 | 教育
張忘形
那天回母校演講,學弟聽完之後問了一個問題。
「學長,請問你覺得大學教育是要著重在解決問題和思辯能力上,還是技術層次及專業技能上呢?」
我當時問他:「你覺得這是個互斥的事件嗎?這兩個目標不能同時追求嗎?」
他想了想說:「我想問的是學長認為大學目標的宗旨究竟是什麼。」
我回答:「以目前來說,大學推行的目標是畢業即就業,但是這本來是屬於技職司的科技大學或技職專科學校注重的。而大學屬於高教司,當初分成兩邊的原因是希望大學教育是讓追求學術研究和理論知識的人能夠更上層樓。技職教育的目的當然就是培養實務技術和專業知識。也就是說大學讓你追求更高層次的可能,而技職讓你追求實務上的技術。」
接著我繼續說:「但其實真正宗旨就是讓你可以拿一個畢業證書,你的父母家人會開心,學校的教授職員會繼續有收入,而你會認為你跟符合期待的大家一樣,能夠找個工作,但最後跟我一樣還是個魯蛇。」
大家包含老師都笑了,但其實我想哭,因為學習來自於思考,因為我一直覺得學校不是在教育,而是製造出滿足社會期待的人。
記得一兩年前翻轉教育正夯,一個朋友在學校實習的時候負責翻轉教育的部分教學。主要的負責老師平常也就是跟一般的教法一樣,直到有督導來的時候,瞬間變成話劇比賽。
前一節課開始演練,問題和答案還有報告都有講稿,孩子們就配合大人演出。最後演出成功,督導滿意、學校加分、老師表揚,皆大歡喜。什麼,你問孩子去哪了?反正老師都跟家長都說孩子很乖很棒,只要成績不要差太多,孩子怎麼樣有人真的在意嗎?
這個例子好像太偏頗,因為大家還是在意孩子的。記得在大學的職涯中心服務時,新生家長座談上有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問題:「我的小孩子分數不好才會上這裡,系上之後會幫他找到好工作嗎?」
看,大家多在意孩子,連找工作都是學校處理。但糟糕的是,教育部跟勞動力發展署都跳下來一起,大學開始強調實務與實習,就業博覽會跟就業輔導列為重點項目,學生畢業後就業率成為學校評鑑的重要考量,好像讀書就是為了工作,不覺得莫名其妙嗎?(不過很多人應該覺得理所當然)
當從學齡前教育到大學教育,我們著重的是孩子的未來,而這個未來卻是我們預設的路。所以教育不教孩子思考,因為路都設好了,走就對了。
教育告訴孩子,上課就是過場,會考的老師都會畫,有去沒去沒太大差別。只要寫出一字不漏的正確答案,就有相對應的分數。連上了大學,學校還會幫你找實習,想辦法找工作,保證無縫接軌。
但給了一條好走的路,卻沒給孩子動機和方向。導致很多人唸書不知道為何,只為了滿足父母和社會期待,常從父母聽到「好好唸書,以後就能找個好工作」,他們就繼續下去。所以對很多人而言,唸書並不是學習知識,而是找工作的前提罷了。
我不懂的是,如果唸書這麼強力,那幹嘛拘泥在「好好念書,以後找個好工作」?改成「好好唸書,以後當個好老闆」,那成功就不只是員工,還是個老闆呢,多好。社會一直灌輸讀書就能夠夢想成真,卻沒有讓孩子體會知識的重要,最後也只是製造出一群符合家長期待的人,再把他們送去符合期待的公司,完成了符合期待的人生。
聽起來很悲哀,因為我們只是把我們的意志,加諸在孩子身上。既然教育是滿足家長期待的工具,那你要他們怎麼思考呢?
所以別怪孩子沒有想法,沒有目標,不肯努力。因為當孩子問為什麼,你叫他閉嘴。課堂上只有課本,我們就不用思考。試題上只有一種答案,我們就不需要討論。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人,連思考都難,更別提當什麼有用的人了。
那麼能不能透過更改向孩子說的話,來做一點改變呢?
從「好好讀書,找個好工作」改成「好好學習,找到你的天賦」
從「背起來就有分數」變成「瞭解比背誦重要」
從「只要寫出正確答案就好了」到「問問題,發現原因,再找出答案」
改變需要努力,我們該做的不是幫孩子設定方向。而是告訴他們未來有無限可能。讓他們學著思考,才能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