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LIFE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MY LIFE

recording everything happen to me in live, or knowledge, event, food, travel, music, moive, sport, etc.
 
首頁首頁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搜尋搜尋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登入  

 

 20130929 十八大後大陸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台商因應策略■文/耿曙

向下 
發表人內容
roy
Admin



文章數 : 1823
注冊日期 : 2012-12-02

20130929 十八大後大陸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台商因應策略■文/耿曙 Empty
發表主題: 20130929 十八大後大陸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台商因應策略■文/耿曙   20130929 十八大後大陸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台商因應策略■文/耿曙 Empty周日 9月 29, 2013 5:03 pm


大陸啟動改革開放,迄今已三十餘年,期間締造出讓人矚目的經濟增長,尤其鄧小平「九二南巡」後,大陸的發展模式更加確立,以廉價的勞力和土地為憑藉,引入短缺的資金技術,開始大量製造出口。此類以出口貿易為主的「外向型發展」,將大陸經濟帶上高峰,創造出林毅夫等所謂的「中國奇蹟」。

出口導向已成過去

然而,二○○○年中期以後,一方面國際環境丕變,代工出口獲利極其微薄;另方面,過往經濟增長倚賴的「廉價勞工」與「沿海土地」正逐漸耗竭,導致生產成本迅速攀升。對此,大陸不得不大幅調整原先的「外資—出口引導」政策。面對這樣一個經濟結構轉折的年代,無論大陸台商或者兩岸經貿政策,都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

勞力、土地兩大發展限制

大陸面臨的經濟窘狀中,「勞力短缺」是大陸經濟學者關注的焦點(被稱為「路易斯拐點」)。由於大陸農村所能釋放的勞動力並非取之不盡,隨著過去三十年民工前仆後繼離開農村,「人口紅利」終有用罊之日。再加上年輕一代都是一胎化政策的產物,對於工資、福利、工作條件的要求均高於此前的世代。

基於上述兩項原因,廉價勞力將不復存在,這從各省逐年調高的基本工資可見端倪。根據今(二○一三)年剛公佈的數據,去年有二十三個省市上調基本工資,多數調幅逾一○%,部分甚至在二○%以上,其中以深圳每月一五○○元人民幣(下同)最高,緊隨其後的是浙江的一四七○元和上海的一四五○元。此次十八大更宣示要在二○二○年前讓城鄉居民收入再「翻一番」,顯見工資快速調漲已勢不可擋。

再就「土地資源」來說,過去大陸政府為求發展,招商引資之際任憑廠商予取予求,且相應的基礎建設配套,如七通一平、九通一平等(註),一應俱全,這對動輒需要大量土地的製造業台商而言,無疑是巨大的吸引力。然而,土地資源最特別的地方,在其不可再生、供給有限,因此隨著沿海城市快速發展,土地早已寸土寸金,地價在十年內平均漲幅達到四~五倍。

政策調整:擴大內需與促城鎮化

對此,大陸當局的經濟調整策略主要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擴大內需」,第二是「促城鎮化」,前者在解決國際市場持續疲軟的消費力,後者則藉政策重新配置生產要素,以解決發展、貧富不均等問題。近來,後者成為推動前者的主力,中共新一代領導人已多次強調,要將城鎮化做為拉動大陸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二○一二年十二月十六日甫閉幕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將城鎮化稱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估算只要城鎮化每年保持一個百分點的成長,到二○三○年即可帶動人民幣三十到四十兆元的投資。

不僅如此,「城鎮化」政策更想解決的,是改革開放後日益深化的沿海、內地與城市、農村發展不均問題,希望藉此銜接區域間的發展鴻溝、重構產業佈局、縮小貧富差距。其具體做法為一方面鼓勵沿海地區進行產業轉型升級,一方面推動內陸地區讓利於企業,以優惠的地價、勞動力、稅收來招商引資,俾利於吸引沿海釋出的產業,最終以漸進方式達到產業轉移。

台商因應策略:土地、產業網絡是關鍵

大陸的經濟結構調整,對於以製造業為主的台商而言,無疑是一大衝擊。台灣產業處於全球生產鏈的半邊陲地帶,本即高度依賴廉價的生產要素,而隨著台灣的土地、勞力、環保等成本在一九八○年代中後期迅速攀升,以中小型、家族企業為主體的製造業無力負荷,只能轉往成本相對低廉的大陸。但正如所述,大陸以往的比較優勢已經逐漸耗盡,特別是台商最早進入的珠三角一帶,非但勞動、土地價格飆漲,經濟政策的調整也使得整體環境不利加工出口產業。面臨此攸關存續的經營困境,台商如何因應?是關廠、轉型、升級抑或再遷移?根據作者近年來對珠三角台商的調查,發現「土地」與「網絡」乃決定台商轉型與佈局的關鍵。

台商是走是留:癥結在土地所有

「土地」乃台商考量設廠或搬遷的重要考量因素,因其為所有投資的第一筆重大開支。對於早期到大陸投資的台商來說,土地取得並不難,然而近年來沿海地價大幅增長,以東莞市南城區在二○一二年的一起土地拍賣為例,其最終地價為一平米二六一○到三三六六元人民幣,相較二○一○年的第一期一平米一一○○元,兩年內就漲了將近三倍。而根據大陸學者研究,土地價格決定了勞動力的價格:因為土地成本攀升,導致房價、物價相應提高,而為了讓生活在當地的人們能夠負擔高漲的生活支出,地方政府勢必要調整工資。由此可見,前節所述的工資調漲,可能並非勞動力真的不足,而是土地稀缺所致。那麼,當前大陸台商所面臨的發展困境,關鍵正在於「土地」。

在此情況下,沿海地方政府與台商進入了新一回合的博弈,前者當然希望在當前市場機制下促進產業轉型,因此積極推動「產業升級」政策;相對於此,後者則考量是否繼續留在當地,或者另覓他處。根據我們的調查,台商去留的主因,取決於他們是否擁有土地,以及土地可能帶來的效益。

由於土地既不可再生、又不斷增值,那些已購地的台商當然極力把握,力求在原投資地進行轉型升級,一方面是看好續留當地的前景,另一方面可減低其他成本的衝擊。雖然轉型升級有其難度,但因為擁有土地這個日益珍貴的「殼」,台商大可放心把資本投入其他領域。與其相較,未有土地的台商就必須多方考量:一則能否負荷急遽上的地價及工資,二則衡量轉型升級的可能效益。一般而言,加工製造的利潤幾已見底,些微風吹草動就衝擊巨大,台商未必能夠負擔。再者,轉型升級需先行投資,且後果是好是壞又難預期,多數台商未必能承受此種風險,因此,他們的考量便傾向搬遷或關廠。由此可知,「土地」決定了台商的去留。

台商何處發展:關鍵在產業網絡

至於往哪裡搬遷,則主要取決於台商的「產業網絡」。台商的規模不同於韓商或歐美大廠,主要以中小型家族企業為主,專注生產單一或少數零件,因而必須鑲嵌在整個分工網絡中。如此,各廠不但能夠在技術和產品上各有專攻,且長期合作所建立出來的「信任」關係,既降低了交易成本,也成為他們集體應付風險的基礎。也就是說,產業網絡是台商生存的最大優勢所在。

過去,當企業在台灣面臨生存困境時,集體搬遷為整個產業部門開創一條生路,如今困境再臨,必須轉型時,他們的行動也必須一致。因此,除了少數極大型的台商企業(如富士康或寶成),珠三角的台商正醞釀集體搬遷,遷移方向則視哪裡可以提供較高的政策優惠,畢竟傳統產業的生存脫離不了產業鏈。像虎門的一家台資企業,本已在廣西批了一片土地,但跟其他網絡成員還沒談好,決定暫緩搬遷,因為整體產業鏈不配套的話,運輸成本反而增加,可見台商動向的選擇,還得看整體產業網絡的走向。

經濟結構轉型下的台商調整

綜合本文所述,無論是國際經營環境抑或大陸經濟結構的轉變,均對台商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台商未來將何去何從?由於「危機」同時意味著「危險」與「機會」,危機的到來也是台商審視自身的最佳時機。長遠來看,倚賴低價生產要素或優惠政策賺取微薄的代工利潤,並非台商生存的最佳策略。台商必須藉此危機,反思自身優勢,一舉做出轉型或升級的決定。尤其配合經營夥伴,打個漂亮的集體戰,重新佔據有利的利基,逐步提升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如此,企業的發展才可長可久。

註:「七通一平」指通給水、通排水、通電、通訊、通路、通燃氣、通熱力,以及場地平整;「九通一平」指通市政道路、通雨水、通污水、通自然水、通天然氣、通電力、通電信、通熱力、通有線電視管線,以及土地地貌自然平整。
回頂端 向下
https://roy1107.666forum.com
 
20130929 十八大後大陸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台商因應策略■文/耿曙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MY LIFE :: knowledge :: 18大-
前往: